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六百六十章 我有一点浅见 (第3/4页)
国民教育,真的也是太难了。 扩招生员实行是精英教育,举国郡县办义学走得是国民教育。 自古以来,华夏一直走得都是精英教育的路线,原因无他,教育是一件成本很昂贵的事。考过科举就知道,一个贫寒家族,往往是举家之力,几代人之辛苦才培养出一个脱产的读书人来。 举国重视科举的明朝尚且如此,又何况明朝以前? 正因为教育如此不易,所以国家一直走得是精英教育的策略,而不是国民教育这等雨露均占之法。 但这不等于国民教育不好,而是实行起来太难。可身为穿越者,林延潮却知这又偏偏是国家的强盛之路。 西方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下,第一次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思想。但论欧洲各国最先开国民教育先河,就是普鲁士王国。 重视教育的思想不仅在民间,也是根植在上层。 比如拿破仑击败普鲁士后,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面对一点五亿法郎的巨额战争赔款下,不是咬紧牙关,缩紧裤腰带过日子,而是拿出国家最后一点钱,用皇家宫殿作大学校舍,创办了柏林洪堡大学。 而这所大学回报普鲁士的是,从创立后走出了二十九位诺贝尔奖获得者。 在再苦不能苦教育,以及举国卧薪尝胆下,普鲁士走出了失败了阴霾,几十年后的普法战争,他击败了法国,统一了德意志。 击败法国后普鲁士元帅毛奇没有归功于铁血的普鲁士军队,反而却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